45年罗荣桓到东北,程世才不认识他:你是什么级别?就带这几个人
1945年,罗荣桓接到命令前往东北,途中在南满军区停留休息。
军区副司令员程世才并不认识这几个人,不仅没给他们安排像样的接待,还故意卡着不让通过。
他接连抛出几个问题:“你的职位是什么?怎么才带了这么点人?”
罗荣桓不厌其烦地逐个解答了他的疑问。
天快黑了,李作鹏在旁边突然急眼了:“你还有完没完?你知不知道这位是谁?”
一听到对方的来头,程世才的脸色立马就白了。
程世才发现面前的人是罗荣桓时,心里怎么想的?后来这事又是怎么处理的?
【临危受命】
1945年,抗日战争刚结束,蒋介石就急急忙忙部署军队,打算攻打各个解放区,与此同时,中共中央也迅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。
当时,东北地区的日本军队才撤离不久,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没能接管这块地方。为了尽快占据有利位置,中共中央紧急命令各个战区的部队向东北进发,准备展开战斗。
山东军区是当时兵力最雄厚的,他们派出的部队数量也是最多的。毛泽东主席还专门安排,调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前往东北,担任政委一职。
当时他身体状况已经很差,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展,他向中央提出建议:能否换其他人去东北执行任务?如果一定要他去,最好别让他担任主要负责人。
中央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,派罗荣桓到东北,不光是为了让他投入战斗,还有一个关键因素:东北的医疗条件比较优越,他能在工作的同时得到良好的调养。
除了罗荣桓,毛主席实在想不出还有谁能胜任如此关键的工作。
显然,主席对他非常信赖,并且寄予了深切的厚望。
罗荣桓随即下定决心,迅速展开了行动。
这次从山东军区调往东北的部队人数高达九万,而且每一位士兵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,战斗力非常强。
所以,一次性全部运走是做不到的,只能一趟一趟地分开来运。
罗荣桓最终拍板,让部队先行出发,等到所有战士都安全抵达东北后,他再启程跟上。
接下来的一个月里,所有人马不停蹄地展开了兵力调配行动。
10月24日,在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,罗荣桓率领指挥机关的几位主要干部出发了,其中就有参谋处长李作鹏。
他们穿得普普通通,走路轻手轻脚,一路上谁都没多看他们一眼。
罗荣桓当时身体抱恙,幸好有李作鹏的精心照料,他们才得以顺利抵达东北。
可他们刚到南满,就碰上了一件让人闹心的事儿。
【“你是什么级别”】
他们连续赶了几天路,途中在南满军区停下休息。
罗荣桓担心别人知道他是谁后会特别照顾他,所以没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,只说是山东军区派来的工作人员。
接待他们的是军区副司令员程世才。他原本在红四方面军任职,抗战结束后被调往东北参战,所以对中央红军的领导层并不熟悉。
看到罗荣桓穿着简单,说话又很随和,以为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小干部,顿时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。
他不但没好好招呼几位客人,反而一连串追问个不停:“你们是山东哪支队伍的?担任什么职务?怎么身边就带了这么点人?”
到最后,提出的问题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。罗荣桓依然保持着耐心,逐一回答了每个问题。尽管如此,程世才还是有意阻拦,不让他们进去。
天都快黑了,罗荣桓还在风口那儿站不稳,李作鹏实在看不下去了:“你到底有完没完?你知道他是谁吗?他是……”
他正要说出真相,罗荣桓却及时阻止了他。
他皱着眉头,语气沉重地说道:“领导身体不舒服,还得急着去总部报到,先这么办吧,请你们尽快安排领导休息。”
程世才听到这话,心里猛地一紧,背上直冒冷汗。这位领导居然要去总部报到!他马上反应过来,面前这位绝不是普通人,身份肯定不一般。
他立刻换了一副面孔,和颜悦色地招呼大家去休息。不过罗荣桓的脸色却突然变得严肃起来,可他什么都没说,转身就走了。
其他人刚离开,程世才立刻安排人手去查这些人的来历。当他知道那位领导正是赫赫有名的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时,他的脸一下子变得毫无血色。
他今天表现这么差,罗司令会不会责怪他?一想到罗荣桓临走时那生气的样子,他整夜都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。
天刚亮,他就主动找到罗荣桓,诚恳地向他道歉认错。
罗荣桓微笑着说道:"你做得对,这是你的工作。碰到不认识的人,当然要仔细问清楚。"
他接着板起脸说:“但有件事我得说你两句,你发现我是谁之前和之后,态度简直判若两人,这种见风使舵的做法可不太妥当。”
无论是上级还是普通成员,对待他们都应该公平公正,不能有偏袒或歧视。
程世才听了他的话,脸上有些发热,马上表示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了。让他没想到的是,罗荣桓并没有责备他,只是简单地教育了他几句,这件事就算过去了。
没过多久,这个消息就在部队里传遍了。士兵们都在议论,说罗首长这人气度大,做事公道,该奖励的时候不吝啬,该处罚的时候也绝不手软。
由于常年征战,大多数将士的脾气都比较火爆,像罗荣桓这样性格温和的并不多见。
这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结果,更与他的人生历程密不可分。罗帅看似温文尔雅,但骨子里却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力。
【从“师爷”到革命战士】
罗荣桓老家在湖南衡山,打小就爱捧着书本看,村里人都说他是个十足的书迷。
他打小就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大事。不过那时候见识不多,他琢磨着靠科学来振兴国家,一门心思要上大学,学的是盖房子修路的专业。
他相信,发展建筑业是强国之路。当时,全国只有青岛大学开设了他想攻读的那个专业。
就在他刚进大学没多久,袁世凯把山东拱手让给了日本。罗荣桓和一群热血青年立马走上街头,举行抗议活动,反对北洋政府这种丧权辱国的行为。
罗荣桓和几位同学被学校强制要求离开。
在学校实在混不下去了,有同学劝他去考黄埔军校,可他觉得自个儿眼睛近视得厉害,根本不是当兵的料,就干脆回老家搞农民运动去了。
在参与革命活动的过程中,他通过组织的培养和引导,最终成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
大革命失败后,他跟着队伍参加了秋收起义。那时候他并不擅长打仗,主要负责管理账目。因为他戴着眼镜,看起来文质彬彬,大家都开玩笑地叫他“师爷”。
尽管没有亲临战场,罗荣桓对自己的职责始终一丝不苟。
他特别重视部队的财产安全,把战士们收缴地主得来的钱都装进一个小木箱,整天随身携带,从不离手。
每当炮火袭来,他总是本能地弓起身子,用身体紧紧护住那个箱子。
在一次部队转移途中,敌人突然发动袭击。罗荣桓在紧急撤退时不慎把眼镜弄丢了,眼前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。
就在这时,一名战士帮他找回了眼镜,还主动表示可以帮他提行李。
罗荣桓看他一片好意,就放心地把眼镜托付给了他,没想到,夜深人静时,这家伙居然抱着箱子溜之大吉了。
罗荣桓既感到沮丧又满腔怒火,当战士们把那个逃兵押回来时,他厉声斥责:“这是革命事业的经费,你偷什么都可以,唯独不该动这笔钱!”
那次是他头一回大动肝火,同时也让他深刻体会到,人心难测,任何时候都不能随便对人掏心掏肺。
自那以后,他原本温和的性格里增添了几分坚毅。
在一次次实战中,他的军事天赋慢慢显露出来。靠着过人的头脑和灵活的策略,他指挥队伍接连取得胜利,展现出大将的潜质。
他已经从过去那个文弱书生,变成了能扛枪打仗的革命战士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他带领部队深入敌占区,成功创建并壮大了山东地区的抗日根据地。
在那段时间里,他指挥了多场战斗,面对人数占优的敌军,他发起大规模反击,逐步夺回了济南、青岛等关键城市。
在他的带领下,山东地区组建了一支27万人的抗日主力部队,这里也发展成我军规模最大的抗战基地。
正是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,毛主席才放心把解放东北的重任托付给他。
在辽沈战役开始之前,由于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斗,东北野战军指挥部显得有些拿不定主意。他们最初打算攻打锦州,但走到一半又改变了主意,决定返回去进攻长春。
罗荣桓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反对意见,独自承担重担,顶着各方压力,坚定地带领部队攻打锦州。
事实表明,他的预见十分准确,锦州之战不仅为辽沈战役打下了坚实基础,也对东北全境的解放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党和国家始终对他寄予厚望,多次赋予重要职责。
罗荣桓元帅平时待人温和友善,心胸宽广,但在面对敌对势力时,他表现得异常坚定和英勇。
他是老百姓心中的好官,更是部队里的榜样,革命路上的领路人!